2003年,美国以“清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”为名,气势汹汹地发动了伊拉克战争。
数十万军队横扫伊拉克,空中轰炸连绵不断,地面部队迅猛推进,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,萨达姆政权便被彻底推翻。三年后,这位曾在中东地区掀起波澜的“阿拉伯雄狮”萨达姆,被拖上了绞刑架,他传奇而暴烈的一生,就此画上了句号。
然而,战争结束后,美国却陷入了困惑:传闻萨达姆积累了超过400亿美元的巨额财富,然而这些钱却无影无踪。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能找到,连同黄金、美元现金以及瑞士银行账户仿佛蒸发了一般,杳无踪迹。
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一筹莫展,明明占领了伊拉克,却无法触及萨达姆那庞大的财富藏匿地。
这背后隐藏着一场历时数十年、横跨多个大陆的财富保卫战,也是一个极其狡猾的独裁者所使出的最后一招绝技。
萨达姆·侯赛因1937年出生于伊拉克提克里特附近的一个贫困村庄。家境极其困顿,父亲早逝,继父对他冷漠疏离,生活条件简陋,环境艰苦,注定了他的童年不平凡。
但萨达姆骨子里绝非凡人。十几岁时就加入了复兴党,二十出头便参与政变,三十多岁成为伊拉克的幕后黑手,到了四十岁便堂而皇之地坐上总统宝座。
展开剩余91%他成功的秘诀?一个字:狠;两个字:精明;三个字:果断有魄力。
1979年7月,萨达姆最终掌握了权力。他是怎么做到的?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——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清洗。
他召集巴特党高层召开会议,突然抛出惊人指控,声称发现了一场“叛国阴谋”。会议上,他冷漠地宣读一串“叛徒”名单,随即命令武装人员将这些人逐一押走。
这场清洗被全程录像,录像流出后震惊全球。
画面中,被点名的许多竟是萨达姆的多年亲信,他们被迫当众“认罪”,随后无声无息地消失。
接下来的几周里,几十名高级官员被处决,数百人被关押,甚至还有传闻称萨达姆逼迫剩余领导干部亲自处决“叛徒”,以此检验忠诚度。
这场血腥肃清,成为中东现代史上最黑暗的一幕。
萨达姆就是这样迅速铲除异己,随即推行个人崇拜,打造铁腕独裁。
奇怪的是,当时国际社会对这场清洗反应平淡,没人意识到这不过是暴政的序幕。
掌权后,萨达姆大力发展石油经济。伊拉克拥有世界第五大油田,年产值动辄数百亿美元。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,靠着石油资源,伊拉克经济快速腾飞,GDP年增速一度超过10%。
那时,伊拉克全国范围内新建学校、医院和道路,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,扫盲率高达80%。
好景不长。
1980年,萨达姆冲动之下,向邻国伊朗发动战争。
这场战争背景复杂。
伊朗刚经历伊斯兰革命,霍梅尼上台后公开扬言要将革命“输出”到伊拉克,煽动伊拉克什叶派反抗萨达姆政权。
这令萨达姆极为紧张,毕竟伊拉克什叶派占多数,而其领导的巴特党则以逊尼派为主。
此外,双方还纠缠着老旧领土争端,尤其是波斯湾重要通道沙特阿拉伯水道的归属问题。1975年,萨达姆被迫签署不利协议,损失惨重。眼看伊朗局势混乱,他想趁机收复失地。
简而言之,萨达姆是想趁乱抢占便宜。
他低估了伊朗的军事实力,这场战争打了整整八年,耗费超2000亿美元,最终使伊拉克从地区富国沦为债台高筑的贫困国家。
更糟糕的还在后面。
1990年,萨达姆盯上了科威特丰富的油田,毫不犹豫地派兵占领。
这背后有深层原因。
伊拉克刚打完伊朗战争,背负巨额债务,其中欠科威特超过300亿美元。
萨达姆向科威特提出免除债务请求,称自己打伊朗也是为了保护科威特,但科威特断然拒绝。
他又指责科威特秘密非法采油,且故意增产压低油价,损害伊拉克利益。
这些小摩擦最终导致萨达姆发飙,1990年8月2日派兵占领科威特,激起国际轩然大波。
美国总统老布什迅速组织多国联军反击。
四十多个国家参与联军,美军兵力超过50万,先是进行了40多天的密集空袭,随后地面战役不到100小时便将伊拉克军队击溃。
战后,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严厉制裁,几乎全面禁运,连药品和食品供应也受限。
伊拉克经济崩溃,通货膨胀暴涨至1000%以上。
一美元换数千第纳尔,昔日几块钱能买的东西如今需要大笔现金。
1995年,伊拉克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仅够买两包香烟。
但萨达姆硬是咬牙撑过来了。
他推出“石油换食品”计划,勉强维持基本民生。
国内反对派遭到严厉镇压,库尔德人发动独立运动,他派军队镇压无情血腥。
如此艰难困境中,伊拉克硬是坚持了12年。直到2003年,小布什政府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,再次发动战争,最终彻底推翻了萨达姆政权。
萨达姆个人抗压能力令人咋舌,无论你喜不喜欢他,都不得不佩服这点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他那几百亿美元财富居然藏得滴水不漏,连超级大国美国也无计可施。
那么,萨达姆的财富来源主要靠哪三大法宝?
第一招,石油收入。
伊拉克是全球重要石油产国,日产油量最高时达350万桶。
在萨达姆掌权期间,石油收入占GDP比例超过60%。
制裁期间,他利用“石油换食品”计划掩护暗中走私石油,据美国财政部估计,仅1997年至2003年间,通过这种方式萨达姆至少赚取了100亿美元。
这笔巨款最终流入了萨达姆家族的私人账户。
第二招,动用国家财政。
萨达姆家族把国库当成自家的保险箱,想拿多少钱就拿多少钱。
2003年美军进入巴格达时,中央银行金库空无一物,约10亿美元现金和大量黄金不翼而飞。
前石油部长阿米尔·拉希德透露,萨达姆随意从中央银行提取巨额现金,根本不需任何手续。
第三招,复杂的国际贸易套路。
联合国制裁期间,伊拉克只能通过“石油换食品”计划有限度出口石油。
萨达姆则秘密以低价卖油给“友好国家”,由这些国家再高价转售,差价由双方分成。
联合国调查发现,仅此一招就为萨达姆家族带来了约170亿美元额外收入。
有了这些财富,萨达姆的家族生活奢靡异常。
他在伊拉克各地建造了70多座豪华宫殿,内饰奢华至极,金碧辉煌,马桶镀金,浴缸用纯金打造,墙上悬挂着价值连城的艺术品。
他的长子乌代尤为奢侈,收藏豪车超过1200辆,从法拉利到兰博基尼应有尽有。
但这仅是冰山一角。
萨达姆最狡猾的地方在于,他从不将财富集中在一处,而是精心布局全球财富转移网络。
第一招:全球布局。
他把资金分散存放在40多个国家,包括瑞士、德国、日本、英国、法国和意大利等。
不仅存银行,还买入大量房产、股票、债券和黄金,实现资产多元化,连专业投资顾问都难以匹敌。
而在瑞士银行,他更是设立层层空壳公司和代理人,隐藏身份。
《华盛顿邮报》曾披露,有超过200家公司与萨达姆财富密切相关。
第二招:囤积硬通货。
萨达姆对黄金情有独钟。
战争前夕,他从中央银行调走约40亿美元黄金,这些金条藏在载满土豆和洋葱的卡车里,悄无声息地运往叙利亚和约旦。
第三招:现金运作。
他极度警惕电子记录,偏好现金交易。
2003年美军占领他的宫殿时,发现了7.6亿美元现金和3000万欧元整齐叠放,皆为全新钞票。
这些或许仅是他留给手下的“零用钱”。
第四招:忠诚团队。
萨达姆建立了一支铁杆心腹队伍,由亲戚、部落成员及多年追随者组成。
他们散布于中东和欧洲,专门负责守护家族财富。
即使萨达姆被捕,这些人依然忠心耿耿。
那么,为何美国这个全球情报大国面对萨达姆财富却束手无策?
原因有三:
第一,法律程序复杂。
冻结他人资产需充足证据,证明资金来源非法或关联恐怖活动。
萨达姆的财务操作异常干净,表面合法,难以动摇。
第二,国际合作有限。
并非所有国家都愿协助美国。
叙利亚、约旦等与萨达姆关系密切,绝不会配合。
甚至部分西方国家出于商业利益,也有所保留。
国际政治,终究是利益驱动。
第三,金融体系漏洞众多。
尽管全球金融体系庞大,但资金藏匿之道层出不穷。
尤其是避税天堂,只要有钱就能遮掩来源。
一位美国财政官员无奈表示:“我们找到的,可能连萨达姆财富的皮毛都算不上,很多钱恐怕永远也浮不出水面。”
萨达姆虽然已成历史,但他那巨额财富至今依旧成谜。
据统计,美英等盟国共追回30至40亿美元,不到传闻总额的十分之一。
很可能这笔钱仍被萨达姆家族成员和心腹紧紧掌控。
他的女儿拉加德和哈拉现定居约旦,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。
萨达姆的政权虽倒,但留下的财富足以养活后代好几代人。
伊拉克人民对此极为愤怒。
这笔财富本应用于国家重建,改善战后百姓生活,结果却成为了萨达姆家族和亲信的私产。
前临时总理阿拉维曾明确表示:“萨达姆的钱应该归还给伊拉克人民,那是我们自己的血汗钱!”
然而,事情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极难。
即使萨达姆被绞死18年后,伊拉克政府与国际社会依然在追踪这些资产,但收效甚微,如同大海捞针。
最令人深思的是,萨达姆在生前被美国描绘为一个头脑简单的暴君,然而他在保护个人财富方面的聪明才智远超想象。
他虽然人已不在,但那个庞大且复杂的财富保护网络仍在默默运转。
发布于:天津市翻翻配资-炒股票手机软件-股配资平台-配资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