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力士关停德国格拉德贝克苯酚工厂的消息一出,整个化工圈都震动了。表面上说是企业正常的业务调整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这背后反映的是欧洲化工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危机。这家有着71年历史的老厂关门,不仅让279名员工面临失业,更意味着欧洲基础化工产业链正在被撕开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。
更让人吃惊的是,这已经是今年欧洲关停的第22家大型化工厂了,过去两年里,整个欧洲已经流失了1100万吨的化工产能,这种产业外流的速度和规模,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。
仔细分析关停的原因,其实一点都不意外。格拉德贝克工厂每年65万吨的苯酚产能,在能源价格暴涨和碳税的双重夹击下,生产成本比亚洲同行高出近四成。要命的是,下游客户都在往外跑,做汽车零部件的、风电叶片的,一个个都把工厂搬到了东欧或者亚洲,导致欧洲本土的需求直接腰斩。这种上下游同时崩塌的局面,让英力士就算砸几个亿欧元改造老厂也无济于事。他们把产能转移到安特卫普的决定,说白了就是对欧洲产业环境彻底失去信心,比利时那个港口城市,充其量就是个临时落脚点。
英力士高层的话说得够直白了。他们抱怨"欧洲能源竞争力完全缺失",这哪是一家企业的问题,整个欧洲制造业都在经历同样的痛苦。德国工业用电价格已经涨到0.35欧元一度,而中国化工园区的电价还不到0.1欧元,这么大的成本差距,再高的生产效率也填不平。最扎心的是,原本为了环保推出的碳税政策,现在反而成了逼走企业的帮凶。三菱化学这些企业早就跑了,可欧洲的监管者们似乎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其实英力士往东方转移的战略早就开始了。2023年跟中石化合资建天津南港120万吨乙烯项目的时候,他们全球布局的重心就已经在往亚洲倾斜。这种"西方关厂、东方扩产"的玩法,现在成了跨国化工巨头的标准操作,看看巴斯夫在湛江、科思创在上海的扩建就知道了。但这里面有个隐患,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技术外流,英力士带到天津的Terluran®ABS技术,说不定会让亚洲企业在高端化工领域更进一步。
这件事最让人震惊的是,它彻底打破了人们对"欧洲工业韧性"的幻想。连英力士这样年收入610亿美元的巨头都扛不住本土的经营压力,那些中小企业的日子可想而知了。格拉德贝克工厂的关停绝不是终点,听说加拿大萨尼亚的43万吨苯乙烯装置也快撑不住了。全球化工产业的版图正在经历一场大地震,这场变革带来的连锁反应,可能在未来十年都会持续发酵。
翻翻配资-炒股票手机软件-股配资平台-配资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